
投資者如何避免二次詐騙?DJK LAW GROUP風險提醒
近年來,隨着跨境投資熱潮及網絡金融的普及,愈來愈多投資者因缺乏專業知識、過度追求高回報,或輕信不明平台的宣傳,最終陷入各種投資陷阱。更令人痛心的是,一些已經受害的投資者在急於追回損失時,又再一次落入「二次詐騙」的陷阱,損失變得更加慘重。
DJK LAW GROUP作為長期處理投資欺詐及資金追回的專業律師團隊,特此提醒廣大投資者:一旦遭遇投資詐騙,切勿病急亂投醫,更要謹慎分辨市面上各種打着「資金追回」旗號的二次詐騙。
本文將從真實案例、常見手法及風險警號等角度,為投資者詳細解析如何避免再次中伏。
案例解析:從一次受害到二次中伏
案例一:李先生的外匯投資慘劇
李先生於2023年透過社交平台認識了一間號稱「全球頂尖外匯交易平台」的客服人員。對方展示大量「成功提現」的截圖,聲稱投資回報穩定。李先生先後投入50萬港元,初期能順利提取小額利潤,隨後卻被平台以「需補交稅金」為由拒絕出金。李先生意識到受騙後,急於追回本金。
其後,一個自稱「國際反詐騙協會」的人員主動聯絡他,表示可協助追討資金,但需先繳交「律師費及行政費用」約10萬港元。李先生信以為真,再度付款,最後卻發現這也是詐騙集團的延伸。最終,李先生不僅未能追回本金,反而雪上加霜。
案例二:王太的加密貨幣陷阱
王太透過朋友介紹,投資一個號稱「AI量化炒幣」的平台。投入約30萬港元後,平台忽然關閉,網站無法登入。王太收到一封「律師事務所」電郵,聲稱已接手該案件,並持有名單,若想追回資金必須預先支付「凍結費用」及「跨境法律費用」。王太繳付15萬港元後才發現,這封電郵根本是假冒律師所寄。
這些案例揭示出一個殘酷現實:詐騙集團往往利用投資者「想追回」的心理,製造二次陷阱。
二次詐騙的常見手法
-
假冒律師或律所
-
詐騙分子會冒充律師、國際仲裁機構,甚至註冊合法的公司名稱,提供偽造的法律文件。
-
他們以「先付費,後追討」為藉口,收取高額手續費或顧問費,實際上從不進行任何法律行動。
-
-
假冒警方或監管機構
-
詐騙分子會冒充「國際刑警」、「金融監管局」等身份,聲稱已掌握騙案平台的資金流,要求投資者配合「調查」並預先支付費用。
-
-
虛構「凍結費用」或「稅金」
-
許多受害人被要求支付「凍結涉案帳戶的費用」、「稅務清算費」、「保證金」等。
-
一旦付款,對方便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-
-
利用社交媒體、電郵及通訊軟件
-
二次詐騙通常透過WhatsApp、Telegram、Gmail等方式主動聯絡受害人。
-
這些聯絡方式看似專業,實則來歷不明。
-
-
假冒「成功案例」製造信任
-
詐騙者會展示假的收款截圖,聲稱曾協助其他受害人追回數百萬資金,以此博取信任。
-
投資者需警惕的警號
根據DJK LAW GROUP多年經驗,以下幾個警號值得高度警惕:
-
主動聯絡你的人 —— 真正的律師或監管機構不會無故主動聯絡投資者,更不會在社交平台加你為好友。
-
要求先付款 —— 正規律師事務所的收費模式透明,通常會簽訂正式委託協議,而不是以「先打款」的形式收費。
-
過度承諾 —— 若對方保證「百分百追回」、「兩週內返還資金」,這幾乎可以肯定是騙局。
-
催促及威嚇 —— 詐騙者往往製造緊迫感,聲稱「錯過時機就不能追回」,迫使受害者倉促決定。
-
收費名目繁多 —— 什麼「凍結費」、「代辦費」、「調查費」,這些多半是典型的二次詐騙陷阱。
專業律師的建議
DJK LAW GROUP提醒各位投資者:
-
保持冷靜,勿急於求成
-
遇到投資詐騙,最重要是冷靜。過度焦急只會讓你成為二次詐騙的目標。
-
-
及時尋求正規法律援助
-
真正專業的律師團隊會先對案件進行法律評估,再決定是否受理。
-
委託律師前,應核實律師事務所的註冊資料及往績。
-
-
切勿再隨意轉賬
-
無論對方以何種名義要求匯款,都必須先徹底核實。
-
一旦再度轉賬,資金追回難度會成倍增加。
-
-
搜集證據,妥善保存
-
投資者應保存所有交易記錄、聊天紀錄、收據截圖等,作為日後法律追討的重要依據。
-
-
提高風險意識
-
對於「保證高回報、零風險」的投資平台,必須高度懷疑。
-
應學會查證平台是否受正規監管機構許可。
-
投資市場從來不存在「零風險高回報」。一次投資受騙已經令人心痛,但二次詐騙往往更具破壞力,因為它打擊的是投資者最後的希望。
DJK LAW GROUP再次提醒:若不幸遭遇投資欺詐,必須透過正規法律途徑維權,而非輕信陌生人或來歷不明的機構。
唯有保持理性、提高警覺,投資者才能真正守護自身資產,避免讓詐騙分子得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