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美國,購買二手房(resale homes)是許多家庭或投資者進入房地產市場的主要方式。然而,正因爲二手房交易流程相對復雜、涉及多個中介角色,不法分子也看準這一“信息差”環節,設計出一系列欺詐手段。無論您是首次購房者、長期投資者,還是海外買家,識別並防範房產詐騙是確保交易安全的關鍵。
本文將系統梳理美國二手房交易中常見的詐騙類型,結合實戰案例,並提出實用的識別與防範建議,幫助讀者避免掉入陷阱,做出安全、明智的房產決策。
一、美國二手房交易的基本流程
在了解詐騙類型前,有必要先了解二手房交易的主要步驟:
尋找房源(Find a property)
聯系房地產經紀人(Hire a licensed realtor)
出價與談判(Make an offer & negotiate)
籤署購房合同(Sign the purchase agreement)
產權調查與檢查(Title search & home inspection)
資金託管與貸款處理(Escrow & mortgage processing)
最終交割(Closing)
每一步如果操作不規範或缺乏專業指導,都可能成爲詐騙者下手的“突破口”。
二、常見的二手房詐騙類型
1. 虛假房源詐騙(Fake Listings)
騙子在平臺上發布不存在的房源,以極具吸引力的價格吸引買家。待買家感興趣後,對方以“押金保留房源”或“提前支付定金”爲由,誘導付款,一旦收到款項便失聯。
識別要點:
房源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均價
要求迅速付款或“鎖定”機會
提供的地址、產權信息無法在公共數據庫查到
2. 假冒房主或代理人(Impersonation Fraud)
一些詐騙者冒充房主或房東的親屬,僞造房產證件,以售房名義騙取購房者或中介的信任。
識別要點:
無法提供合法的產權證明
拒絕或回避使用第三方託管賬戶
冒充身份但不能通過州政府官網查到經紀人執照信息
3. 欺詐性產權轉讓(Title Fraud)
詐騙團夥通過僞造籤名、公證文件或盜用身份,將二手房產非法過戶,並將房屋進行抵押貸款,受害人往往在交易後才察覺。
識別要點:
與房產歷史記錄不一致的產權信息
無法核實產權保險公司或產權調查公司背景
被通知房產被抵押或拍賣但從未授權相關交易
4. 假產權調查報告或虛構檢查問題(Bogus Title & Inspection Scams)
有些詐騙者會僞造產權調查報告,制造“產權瑕疵”,逼迫買家放棄或支付額外費用“解決問題”。還有的在房屋檢查階段捏造虛構缺陷,誘導買方加價或轉手。
識別要點:
不明來源的產權公司或檢查公司
檢查報告過於籠統或未經授權即收費
所謂“產權問題”在公共數據庫中無從查證
5. 欺詐性資金賬戶(Escrow Wire Fraud)
最具隱蔽性的一種詐騙方式。騙子通過黑客入侵或僞造電子郵件,冒充產權公司或律師事務所,誘導買方將購房款轉入虛假賬戶。一旦匯款,資金即被轉移出境。
識別要點:
電子郵件地址與正規機構地址不一致(如多出一個字母)
臨時更改轉賬賬戶或催促付款時間
提供的是個人賬戶或海外銀行賬戶
三、真實案例解析
案例一:洛杉磯“房東親戚”騙售房產案
2022年,一位在美國加州留學的華人學生在Craigslist上看到一套價格誘人的舊金山公寓。賣家自稱是房東的姐姐,要求先支付3000美元“鎖定押金”。學生未核實產權即匯款,後發現該房產早已售出,對方也失聯。
反思:
務必通過官方途徑驗證產權人身份及房源真實性,切勿輕信陌生人提供的信息。
案例二:產權公司詐騙轉賬事件
2023年,美國一對夫婦通過地產經紀購買德州一套二手別墅。收到了來自“產權公司”的付款郵件,銀行賬戶看似正規。他們將8萬美元定金匯入對方提供賬戶。數天後才發現產權公司從未發送過此郵件,已被黑客“釣魚”。
反思:
交易過程中務必通過電話或當面核實付款賬戶真實性,避免僅依賴電子郵件溝通。
四、識別與防範建議
1. 始終使用持牌房產經紀人和律師
在美國,大多數州要求房地產經紀人和經紀公司必須持有州級執照。務必通過各州房產委員會官網核實其身份和過往記錄。
2. 使用官方平臺查證房源
可通過 Zillow、Realtor.com、Redfin 等正規平臺查找房源信息,同時交叉核對房產記錄網站(County Recorder)確認產權信息。
3. 所有資金交易必須通過第三方託管賬戶(Escrow)
拒絕任何讓您直接匯款到個人賬戶或海外賬戶的交易方式。正規交易流程中,所有購房資金都會通過獨立第三方監管。
4. 籤訂正式合同,並保留所有溝通記錄
不要接受口頭承諾或“紙上協議”,應確保所有協議文件均由合法律師審閱,並存檔溝通郵件、短信、匯款憑證等證據。
5. 防範電子郵件詐騙
確認電子郵件地址是否爲官方郵箱
每次轉賬前通過電話或面對面方式核實賬戶信息
啓用郵件雙重驗證,保護賬號安全
五、海外買家特別注意事項
海外投資者(如中國、新加坡、馬來西亞買家)因語言障礙、法律陌生等問題,更容易成爲詐騙對象。建議:
委託本地熟悉流程的房產律師全程把關
不輕信“包辦一切”的中介機構
要求所有文件提供中英文版本對照
謹慎對待短時間內促成的“快交易”
六、結語:警惕+驗證 = 安全交易
在美國購置二手房,是一項對資金和安全要求都極高的決策。隨着技術進步與詐騙手段演變,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買家也可能中招。唯有保持警惕,嚴守流程,主動核實每一個環節,才能真正保護自己的資產安全。
房子可換,錢可以再賺,但誠信交易的“防火牆”,需要從你我做起。